游戏攻略
当前位置:首页>游戏攻略

狼杀思人生之逻辑篇

作者:admin   时间: 2021-07-30
说话是思维方式的反映。有什么的思维,就会输出什么样话语。

当你口才的基本功过关,那么接下来,想要让你说出来的话有深度和有梗,你必须要从思维的运作上下苦功。

思维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口头表达上呢?

众所周知,就是逻辑和非逻辑。

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说的话不是按照逻辑的形式去表达意见,就是跳脱逻辑,用发散思维等形式去聊天。

所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意识和非逻辑思维,会大大促进我们的口才能力。

逻辑和说话的关系

所谓逻辑,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客观运作的规律形式。黑格尔那句话“存在即合理”,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

这个合理,并不是指穷人受到富人欺压,这种存在的现象就是合理。

黑格尔这句话的原义是“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,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”。

换言之,某些现实的东西之所以存在,其背后肯定有导致其存在的逻辑。

好比我无缘无故拿起刀子刺伤无辜的你,这是一件很荒谬不合理的事情。但探究其背后的原因,或许是我的情绪受到刺激,或许是我嫉妒你长得比我帅,甚至或许我精神有问题,看到你就顺便刺伤你了。

当你一层一层地深入探究下去,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背后,都有其存在的逻辑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找出这个逻辑,然后加以印证它的真确性。如果没有逻辑,很多事情我们就找不到源头的答案。

而我们与他人的对话,就是不断挖掘和印证话语背后的逻辑。例如:

你跟我说:我今天过得很累。于是我就要找出你过得累的原因,问你:为什么这么累呢,发生什么事了?

你问我:怎么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?

我就要告诉你,提高自己能力背后的逻辑规律,而这个规律是从我个人经验中总结出来的。于是回答你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,保持良好的行动习惯等等。

你对我开玩笑说:怎么经常躲在家里这么无聊啊,出去看看世界吧!

我就知道,你是在告诉我“外面的世界比躲在家里更有趣”这个逻辑。我认同这个逻辑,我就会同意你的说法;我不同意你的逻辑,我就会反驳你:外面更没意思。因为我知道,躲在家里我可以玩很多精彩的网游。

然后你又会尝试用你的逻辑说服我:沉迷网游对你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帮助,但出去见识世界,会增加你的见闻和学识,说不定让你学习到更多的东西。

我明白这个逻辑,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行动,那我还是会找各种理由反驳你:而如果我不明白你这个逻辑,我就希望你能够进一步向我解释,给出你合理的理由。

上面的对话,都属于观点的阐述。而观点,就是逻辑推导后的结果。那这个逻辑推导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?

这时我们就凭自身的经验实践,社会的伦理法制,甚至其他渠道的辅助了解,来验证这些逻辑的真确性。而一个拥有真确性的逻辑,往往具备普遍验证性。

例如“我抢劫银行,现在过上富裕生活,于是你抢劫银行,也能致富”这个逻辑,就不具备普遍验证性。毕竟更加具有普遍验证性的实例就是,抢劫银行导致坐牢的人更多。

但是,我们很难知道所有事情的逻辑是否都具有普遍验证性,也很难了解清楚所有事情背后的全部逻辑。

好比你看到比尔·盖茨退学也能成功,你也学着他退学,那你会不会成功呢?

未必。

因为你并不知道比尔·盖茨退学这个行为背后的全部逻辑条件,而这些条件你是否全都符合,更是很难知道。除非你透过自己的实践,也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逻辑。

正因为很多“暗地里”的东西我们并不完全了解,于是“争辩”,“观点与角度”,“各执一词”等概念就出现了。

你把你了解的事情说出来,我把我了解的事情说出来,他把他了解的事情说出来,各自都有各自的逻辑。这些逻辑可以是补充对方的观点,也可以是反驳对方的观点,更可以是印证对方的观点。

就这样,我们的对话就在各种交锋,各种讨论,各种争吵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情况。

掌握表达逻辑的合理性

既然说话里面要用到逻辑思维,那我们怎样表达,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?

其实很简单,秉持一个法则就行,就是你说话的话,能不能自圆其说。

什么是“自圆其说”?

就是你说出来的话,有没有相应支撑的条件,而这些条件,又能不能成为支撑你话语的理由。

MBA商学院通常都会开设一门逻辑课程,他们总结出逻辑思维的四条基本原则:

1 / 结论明确,可以判定“是或否”;

2 / 通过“因为”“所以”来思考;

3 / 结合事实(数据,实例等);

4 / 切中论点,切勿跑题;



这四条原则,用在表达当中,就可以透过它们来帮助我们思考。

首先,你说出来的结论,一定要明确,必须是肯定或者否定。你不能说这样也可以,那样也可以,答案模凌两可。

老板问你:你觉得这次方案的内容怎么样?你回答说:好像挺好,但又不是那么好。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?这样就模凌两可了。

当你明确表示这个方案不是很好,那理由呢?你就要给你的思考过程,用“因为,所以”这个形式,阐述你的理由,而这个理由当然最好结合事实了。

你说:这份方案提出要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完成这个任务。但现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有限,如果牺牲我们其他业务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,可能就会顾此失彼。做成还好,做不成也许就会得不偿失。所以以这样一种形式去做的话,这个方案就不是那么好。

这个论述就是切中要点。既然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好,那么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?你必须要围绕这个论点来讲述,不能跑题。明明是针对“人力资源不足,随意调动行动会造成更大损失”这个问题,你却说了“人力资源还不够优秀,做不成事”这个论点,那这样就不行。

难道人力资源优秀,就可以弥补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吗?一个再优秀的将军,能够打得过一群军队吗?不可能吧!这已经是两个论点了。我们不能犯了转移话题的逻辑错误。

但哪种情况下,一个优秀的人可以对付一群人呢?就是在超人那种世界里。一个超人,不要说一支军队,整个地球都能给他毁灭。这个能力的设定,就是前提条件,意思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,你这个说法会成立。

人会自然老死,这是常识,我们知道这件事的逻辑规律。

但人不会自然老死,就不符合我们的基本认识,为了让这个结论成立,你必须给出一些前提条件,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,人才不会自然老死。例如永久保持体内细胞的代谢和运作,这样人才不会自然老死。而至于这个前提条件能不能实现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所以,当你要围绕某个论点进行论述时,你一定要给出相应的理由,而这些理由,又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才会成立。

有时你要论证一个观点,给出一条理由并不足够,往往需要给出更多论证。

针对上面那个方案问题,除了人力资源不足这一个理由,还有时间安排的成本,每个员工的能力是否擅长应付那个任务等等,都可以成为论证观点的理由。而这些理由,基于目前公司的整体状况下,是能够成立的。也许其他公司能够做到,但我们公司做不到。

只要你给出来的理由,能够支撑你的观点,可以自圆其说,形成了合理的论述,那么说出来的话就给人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。